我的青春年华在乡村(武平)
我的青春年华在乡村
作者:武平
我们这一代知识青年是在十年动荡中成长起来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了减轻城市就业压力,我选择了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插队落户永州市蔡市公社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再忆那段艰苦的岁月,我永不言悔。
我落户的小山村四周群山环绕,村内晨雾弥漫,烟雨苍茫。公鸡打鸣声,土狗的吠叫声给宁静的山村增加了一丝丝热闹。几十棵几个人合抱的大树散布在山村的四周守护着山村的安宁。薄雾中的小山村若隐若现象一位害羞的少女遮掩住自己的满园春色。
我在山村的第一餐饭让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队长把嘴边省下来的一块腊肉取下来招待了我。初入农村的我不知道有的贫困户一过完元霄节就靠借米度日,队长家三岁多的小儿子捧着一个大海碗盛饭,腊肉的香味馋得他几下就将碗见了底。青黄不接的时侯乡亲们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大人小孩的饭量都大得惊人。
山村里有徐李二姓,徐姓是大姓。百余人的村庄里只留下八个男劳力抬苯重的老五匹抽水机。近两百亩的稻田分布在山坡上,最远的稻田离村有六七里之遥,挑一担禾要经过二个田洞越过三处山坡。那一担禾重啊,放下一个人又上不了肩,累了只能挑着禾站着休息一会儿。田洞里铺垫的青石板被晒得象滚烫的铁板,踩上去烫得双脚象跳舞一样不敢停留。身上湿了干,干了又湿,一趟双抢搞下来,男女社员都要瘦一身肉。
刚进山村最让我头痛的是生活不能自理,还不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经常吃着煮得半生不熟的饭闹胃痛。我的房东虽然是一个残疾人,在旧社会的他读过私孰算是一个文化人。他象老师又象父亲,我跟他学做人,他也象母親一样教会了我生活自理。我由一个弱书生掌握了各种农业生产技能,成了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宗族之间的不信任就推举我担任了会计,我不知道会计是个苦差使,白天忙生产晚上还要记工分。往往饭还没下肚又要急着去分口粮,回家的路上疲惫的眼睛都睁不开。推掉不干那可是乡亲们的信任,乡亲们认为我这个外来的知识青年可以主持公道。
双抢是农村最繁忙的日子,忙得分不清日夜。南方的双抢即是抢收割抢插秧,必须抢在立秋前插完晚稻,错过季节会造成大减产或绝收。八九点钟收工回家的路上,肚子饿得连煮熟的红薯藤都吃得下二把。晚上忙抗旱的时侯,队里老五匹抽水机扬程不够,下面架几架水车帮助扬程从天黑车到天亮。换班的时候和衣在地上躺一躺。有时弄点霄夜 碰到鸭子炒辣椒,白天也弄不干净的鸭肉,晚上只能边吃鸭肉边吐鸭毛。长时间的连轴干白天走路都打瞌睡,只有吃过这种苦的人,才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七十年代的农村一年四季不得空闲。冬季正是大搞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的时侯。不管你受益不受益,公社都要在生产队无偿抽调劳力。远的地方只能吃在工地,可怜无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饿急了只能到田地里寻找瓜果充饥。
中午我们也只能在山坡上挖个坑,一边挖土一边煮饭。汗水就着半生不熟的饭咽下,粒粒皆辛苦。回到家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这种苦还不能让多病的妈妈知道,怕她为我担心。再苦再累我也咬牙忍着,妈妈问我在农村苦不苦累不累时,我也只能用善良的谎言哄着她放心。
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割资本主义小尾巴让农民苦不堪言。自留地按人口划分,限于自产自足。家禽限养的数量也仅够农民換取油盐钱。劳动力多的家庭年终分配后能为儿女添置一二套新衣服,超支户家庭的子女只能大传小。春节期间父母看见自己的儿女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只能悄悄地抹眼泪。狂热的年代,农民守着青山绿水有劲无处使,捧着金饭碗还受着穷。
说实话,那时的农村穷归穷,但村民穷得有志气。人们的信仰不受贫穷而改变。七十年代农村的合作医疗很普及,每个大队都有赤脚医生,小病不用出大队免费治疗。村村都建有小学学校,适龄儿童可以就近入学。学杂费也很小,再贫困家庭的儿女也上得起学。那时的农村社会风气也很好,没有赌博没有拐骗,更没有偷盗。人们的凝聚力强,乡情深厚,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春回轮转,四年半的劳动锻炼把我脱变成了一个山里娃。有着山里人的性恪和豪迈,山民们对我的评价是比山里娃子还吃得苦,一些连山民都发愁的苦活脏活我件件抢着干。基层党组织也培养我入了党,从农科队长到大队民兵营长至公社团委委员。七六年我被推荐参加地区知识青年优秀个人表彰大会,七八年我带着满满的收获被招工回了城。
小山村的那山那风那水我再也熟悉不过,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的乡亲永远是我的牵挂。愿我今后的路越走越宽广,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作者简历
作者简介:蔡武平,笔名武平,湖南永州人。曾任集团公司经理,现退休。曾在当地最权威的市级党报,网络平台发表过五篇文章。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564636138@qq.com